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核資源是“核工業的糧食”,是優質戰略能源,在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中承載的戰略意義日漸凸顯。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相互激蕩。國際環境日益復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戰略惡意急劇放大國家戰略安全風險增加,核力量在國際政治、軍事、外交斗爭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在我國加速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在核能開發利用的發展進程中, 在反復實踐探索的經驗積累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保證核戰略資源、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人才儲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國家安全與核能安全。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增加鈾礦勘查投入,進一步探明我國鈾資源儲量
安全穩定的鈾資源供應是確保我國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鈾資源的供給狀況大致是“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立足國內,三分之一國外進口,三分之一國外開發。鈾資源供應對外依存度較高,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要防止被西方勢力“卡脖子”,提升核資源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保障鈾資源的供給安全,顯得極為緊迫。
我國鈾礦資源預測總資源量 200 多萬噸,大陸地區鈾礦可查面積 700 多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我國鈾礦地質總體工作程度偏低,已查明資源量比重低。隨著勘探開發進程的日益加深,我國鈾礦在找礦深度、難度和周期等諸多問題上都變得更加復雜,而在我國經歷從事鈾礦找礦的專業人員因核行業經歷了相當一段時期的發展低迷和教育改革的影響,經過一系列屬地化改革后數量驟減,現今大力發展核工業,從企業到高校涉核專業工作量銳增。鈾資源勘查要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投入加以保障,在資金的安排上要做到勘查、預測、評價和科學研究之間的均衡分配,使之能和諧發展。
因此從國家層面加大財政投入,增強科技創新,完成技術攻關,才能從根本上做到盡快明確我國鈾資源的分布和儲量,為后期我國核能發展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提供有效依據。
(2)加強核資源領域人才培養,確保數量提高質量
當前,核資源領域人才培養難以滿足核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一是核燃料循環人才需求和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從礦勘到軍工直至核電以及技術生活應用全產業鏈,人才供給普遍不足;二是核燃料循環人才培養周期長、要求高,新老交替失衡,特別是創新型領軍人才不足;三是核燃料循環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備,包括核燃料循環前端的核資源勘查與鈾礦采冶、后端的核廢物處理與處置的核資源與環境領域的博士人才培養,尚未形成穩定的培養體系,對行業的支撐引領力量偏弱。
在我國五大軍工系統(核工業、航空、兵器、船舶、航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航空、兵器、船舶、航天四大軍工系統有七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在此布局中,唯獨核工業系統沒有一所國家層面管理的大學。中央應從國家戰略層面完善我國核工業高等教育體系;支持具有較完備的核資源與核技術學科專業的原核工業高校培養優秀核科技人才;加大對學科的經費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辦學優勢,形成穩定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核資源安全保障提供人才支撐。
(3)加強核資源與環境領域科研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核資源勘查形勢的變化,原有成礦理論不能滿足當前核資源勘查的要求, 需要發展新的成礦理論,研究新的勘查方法,開發新的勘查技術,尋找新的礦床類型。另外,隨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深入實施,鈾礦綠色采冶、鈾礦山環境評價與修復、鈾礦采冶技術經濟評價、輻射環境與防護、核廢物處理與處置等科學技術問題都亟待解決,實現全面自主創新上的新突破,顯得更加必要而且迫切。
2018 年,中國核資源與環境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東華理工大學。
該校在 65 年辦學歷程中,已形成了核學、地學為特色的學科群優勢,學科體系涵蓋了核燃料循環的四大環節,具備了較為完備的核產業鏈學科體系。在鈾成礦理論與成礦預測、核資源勘查方法與技術、鈾礦采冶與礦山環境、鈾純化轉化濃縮及元件制造、核工程、核醫療儀器和核軍工裝備精密制造、核設施退役治理、核廢物處理與地質處置、核應急與核安全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已經卓有成效,為我國走核資源自主創新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呼吁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大投入建設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其科研攻關的能力和資源優勢,健全核科技持續創新機制,完成關鍵技術攻關,實現核工業的高速穩定發展。












